浏览数量:2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长江小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来源:本站
2024 年 11 月 25 日,长江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开展本学期第三次校本研修。此次研修将目光聚焦于融合教育,力求打造更具包容性与多元性的数学课堂。
首先,由邓万鹏老师在六(1)班执教课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堂上,几位融合教育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邓老师围绕 “制作 18 个大小中国结要用多少彩绳” 讲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了帮助融合教育学生理解题意,邓老师不仅放慢了语速,还用实物道具进行演示。学生们思维活跃,涌现两种精彩解法。一种是按部就班,先利用分数乘法,分别算出 18 个大、小中国结各自的彩绳用量,再相加汇总;另一种更显巧思,先求出一个大中国结与一个小中国结的彩绳总用量,凭借对乘法意义的深刻理解,直接乘 18 得出结果。邓老师特意安排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与融合教育学生组成小组,引导他们一同探讨解题思路,让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课堂满是智慧火花。
第二节课由唐磊老师执教四年级《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课堂里,唐老师同样关注融合教育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情境导入时,为帮助融合教育学生理解题意,唐老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直观呈现。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一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再独立解答。随后展示学生解答过程,出现了两种方式:分步计算与综合算式计算。综合算式是本课的新授内容,唐老师引导学生结合题意以及数量关系对照检查被展示学生的综合算式是否正确,并且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为了让融合教育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过程,唐老师借助简单的动画演示运算顺序。学生理解后进行了计算过程优化,在这一题中可以先同时计算加法两边的乘法算式,最后再算加法,较之前的计算过程简单些。接着唐老师出示一道综合算式,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学生交流计算顺序,老师明确正确计算过程。两道综合算式练习后,引导学生总结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针对这两节课,全体数学教师围绕融合教育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大家认为邓老师的课堂中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生展示环节关注到了不同解决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解题方法多样性的意识。尤其在帮助融合教育学生融入课堂方面,邓老师的分组策略十分有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混合运算,知道了运算顺序,但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并不是从整数迁移过来的,而是通过解决问题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通过与整数混合运算计算顺序进行对比,发现是一致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融合教育学生,应当提供更多具象化的示例,帮助他们理解。
唐老师的课中能够在学生列式解答后,呈现分步、综合算式两种学生的计算过程,关注了方法多样性;能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说明每一步计算意义,理解运算顺序;在试一试之后,不是由教师揭示运算顺序,而是给学生时间概括运算顺序,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在融合教育方面,唐老师运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有效帮助融合教育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这节课当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们建议在导入环节,学生明白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后,直接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思考如何分析数量关系,而不是过早引导。这样也能让融合教育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成长。改错题型的安排应该优先结合本班学生的错误进行改错,全班分析、评价,真正以生为本,尤其要关注融合教育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犯的错误。
两节都是混合运算的课例,一节是学习整数的混合运算,一节是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两节课放在一起比较研讨,方便全组数学老师打通知识结构,探寻知识的内在联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两节课的研讨,老师们对如何在混合运算教学中开展融合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后续打造融合教育特色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