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长小】核心问题驱动任务设计,践行融合教学新设计 —— 长江小学融合教育校本教研(五)​

【大气长小】核心问题驱动任务设计,践行融合教学新设计 —— 长江小学融合教育校本教研(五)​

浏览数量:1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长江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来源:本站

   长江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本学期第四次校本研修,此次活动将目光聚焦于融合教育,力求探索更具包容性的数学课堂。

1.jpg

   当天,王俊楠老师在三(2)班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展示,课堂上有1位融合教育学生。王老师以 2 个小朋友郊游分食物的情境导入,发现平均每人能分得 2 个苹果、1 瓶水,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当两个小朋友平均分 1 个蛋糕时,每人分得半个,这个半个没办法用学过的数来表示,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出新数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融合教育学生跟上节奏,王老师特意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直观的语言讲解。在研究 1 - 1 环节,王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探究每人分得几个蛋糕,组织学生通过分一分、填一填、说一说的活动方式自主探究、交流。王老师为融合教育学生安排了学习伙伴,让他们在伙伴的帮助下更好地参与活动,结合分的结果认识、理解分数 1/2 的含义,了解 1/2 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写。随后,王老师播放视频带领学生了解分数的来源,渗透数学史。

   有了对于 1/2 含义的掌握,研究 1 - 2 环节,王老师以核心问题 “你想研究 1/( )呢?” 驱动任务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 张正方形卡片、1 个纸条、1 张三角形卡片、一张长方形卡片。王老师特别关注融合教育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更易操作的材料,并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学生选择卡片折一折、涂一涂,并在小组里交流。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王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了两组对比。第一组是 3 张正方形卡片,分别表示 1/21/41/16,王老师引导:“为什么都是正方形卡片,它们表示的分数不一样?” 第二组是一张三角形卡片和一个纸条,都表示 1/2,王老师提问:“这些卡片形状、大小都不相同,怎么都可以表示 1/2?” 通过对比,帮助全体学生,尤其是融合教育学生明晰分数的含义。研究 2 - 1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环节先由学生猜测 1/21/41/8 的大小,再进行实验操作验证。

2.jpg

    课后,数学组全体教师就这节课的设计进行研讨,特别围绕融合教育学生的课堂表现展开交流。大家肯定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认为每一环节目标明确,设置合理。王老师在课中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操作探究,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学生数感。尤其关注核心问题的设定,驱动任务设计,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中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但这节课仍有完善空间,比如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规范性的引导,王老师在课堂引入环节分食物时,没有关注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缺乏平均分一词,语言表达不规范,而且在这边不强调平均分,也不利于学生后续对于分数含义的理解,对融合教育学生而言,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尤为重要。在随后的研究 1 - 1 环节,解决将一个蛋糕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蛋糕这一问题,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理由时,建议王老师能及时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这么折?揭示对折方法以及这样是为了平均分,为后续理解分数的含义以及研究其他分数奠定基础。研究 1 - 1 环节需要放慢节奏,让学生能多说、说清 1/2 的含义,以便融合教育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好地去研究其他的分数。

4.png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市栖霞区长江小学
   备案号: 苏ICP备12022614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