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长小】核心问题驱动任务设计,践行教学新设计 ——长江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四)
浏览数量:64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长江小学
发布时间: 2024-05-28
来源:本站
夏日启,华光如梦;教研日,万象更新。从教研中出发,一路跋涉,寻找思想碰撞的诗意和远方。在课堂中探索,一路芬芳,收获了教学的精彩和成长。2024年5月28日,长江小学数学组老师就“聚焦核心问题,践行教学新设计”这一主题进行校本主题研修活动。研讨课题是二年级的《隔位退位减》。


本次活动以跟进式课堂形式呈现。杭老师在二(1)班进行的第一次课例展示。《隔位退位减》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不退位、退位和连续退位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笔算减法的学习重难点。杭老师通过不退位减法、连续退位减为学习的生长点,延伸到今天的隔位退位減;再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隔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最后在多层次的练习设计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学以致用。

课堂气氛轻松,注重低年级段学生习惯的培养。在拨一拨、算一算、比一比的环节,逐步将知识内化,形成隔位退位减的一般算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教而有研,则深。课后长江小学数学组全体成员针对学生在书写竖式时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进行研讨。“隔位退位减”,是指列竖式笔算时,个位上不够减,需从十位上借“1”当十,而十位上是0,则需从百位上借“1”至十位当十,再在其中借“1”至个位。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理解有困难,实际计算时也比较容易出错。老师在教学中要借助计数器,通过拨珠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提炼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学生竖式计算的过程,则可以视作这一过程的符号化操作。正是有直观的操作过程,抽象的符号化过程才能有依托。

杭老师在二(2)班进行了第二次课例展示。教学中老师注重对于隔位退位减的算理解读,通过画珠子和拨珠子,静态和动态的结合,让抽象化的知识有了依托,再进行竖式计算,学生在书写竖式时,头脑中如动画般逐步闪过上述过程,实现了对算理的深度理解,有效化解了计算难点。前后练习环环相扣,由列竖式明确算理,再根据算理让学生“编题”“造题”。由浅入深的推进,让本节课的内容更加丰富而有趣。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会继续深耕细磨,追寻数学理想课堂,发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