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8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长江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9-01 来源:本站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成长是一段逐光的旅程。为助力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夯实专业成长根基,9月1日,长江小学教科室精心组织了以 “从‘新’出发,研思共进” 为主题的青年教师专项培训。全体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在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分享中,开启了新学期的科研成长新征程。 一、以 “新” 为帆,锚定科研方向 培训伊始,教科室主任孙菁率先发言。她以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 为切入点,回顾了长江小学近年来在教师培养与科研工作中的成果,同时也客观分析了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孙主任强调,“从‘新’出发” 不仅意味着青年教师要带着 “新身份、新热情” 投入工作,更要树立 “新思维、新目标”—— 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以研究的视角审视课堂、解决问题。她鼓励大家:“每一次备课都是科研的起点,每一次课堂反思都是论文的雏形,希望各位青年教师能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主动拥抱科研,让成长更有方向、更有力量。” 温暖而坚定的话语,既让青年教师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与期待,也为本次培训奠定了 “研思结合、共同进步” 的基调。
二、以 “思” 为桨,分享成长感悟 随后,两位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先后上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教育教学与科研探索中的思考与收获,为在场同仁带来了一场 “接地气、有温度” 的经验交流。 周剑寒老师以 “如何从日常教学中积累论文、案例素材” 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心得。他提到,刚入职时曾因 “不知写什么” 而陷入科研迷茫,后来开始养成 “教学反思” 的习惯 —— 每节课后记录学生的典型反应、每单元后梳理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他的分享让在场青年教师明白:科研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与思考。 高慧敏老师则聚焦 “课题研究中的团队协作”,分享了自己参与学校市级课题的经历。她提到,作为青年教师,起初对课题研究的流程、方法都不熟悉,但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 —— 有的负责文献梳理、有的负责课堂实践、有的负责数据收集,自己则承担了“案例整理” 的任务。“在团队研讨中,前辈教师的指导、同事间的思维碰撞,让我快速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 高老师感慨道,通过参与课题,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更让教学实践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她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团队课题,既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捷径。”
三、以 “规范” 为基,明确科研重点 在两位青年教师分享后,孙菁主任再次登台,针对青年教师在论文、案例、课题撰写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 孙主任强调,青年教师撰写论文时,要避免 “大而空” 的选题,建议从 “教学中的一个具体问题” 入手。同时,要注重论文的逻辑结构,确保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引用文献时需规范格式,避免抄袭。针对案例撰写,孙主任要求:案例需真实反映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包含 “背景介绍、问题呈现、解决过程、效果反思” 四个部分,既要展现实践过程,也要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做到 “让读者能看懂、能借鉴”。 孙主任在总结中指出,本次培训的目的不仅是 “传授方法”,更是 “激发热情”。她希望青年教师能将培训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是养成 “反思记录” 的习惯,积累科研素材;二是积极参与 “团队研讨”,借助集体力量提升能力;三是制定 “个人科研计划”,明确每学期的科研目标(如撰写 1 篇论文、参与 1 个课题、整理 2 个教学案例)。 “教育科研不是任务,而是促进教学、提升自我的工具。” 孙主任最后强调,教科室将持续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支持 —— 定期组织科研沙龙、邀请专家指导、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希望全体青年教师能以 “从‘新’出发” 的热情、“研思共进” 的态度,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长江小学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 “新” 出发,是起点,也是态度;研思共进,是过程,也是目标。相信在学校的关怀与支持下,长江小学的青年教师们定能在教育科研的沃土上深耕细作,收获成长,绽放光彩!
拍摄:邓万鹏
撰写:教科室
审核:孙菁 徐若昕 唐莉娜